经过周末消息面的利好发酵,牛市的呼声越来越高,但也不乏泼冷水的。 从我的理解,中线向好毋庸置疑,但短线走势依旧很纠结,银行一枝独秀很难持久,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短线放弃大干快上的冲动交易,中线坚定信念,操作上重在敢于低位布局并坚定持有。
早盘小幅高开后在3500点上方继续拓展空间。沪指强势离不开银行股再度冲高,但证券板块高开低走,给人感觉刻意在压制盘面,不至于指数又开始发飙,保险维持震荡小幅拉升的节奏, 上证50 和 沪深300 指数小幅上扬,沪指在周期股爆发的支撑下保持强势。值得关注的是,开盘半小时量能较上周五继续放大至1.7万亿元级别,但主力资金仍呈现净流出态势。随后量能虽有萎缩,但依旧维持大量。这种“放量滞涨”的盘面,揭示出市场分歧的加剧:一边是场外资金借低估值蓝筹进场布局,另一边则是机构资金对高估值板块的获利了结。
板块端,周期与科技的分化愈演愈烈。受稀土调价和高温限电双重催化,能源金属、电力、钢铁等周期板块掀起涨停潮,十余只个股封板;而AI产业链则集体拉垮,资金“避虚向实”的偏好显著。与此同时,科创板“1+6”政策落地虽释放政策红利,但市场对科技股的情绪仍在修复中。
面对“指数涨而个股普跌”的割裂格局,投资者需清醒认知两点:一是增量资金入场并未形成合力,低风险偏好的长线资金主导了蓝筹行情;二是市场风格转换的呼声虽高,但盈利复苏的渐进性和基金解套压力仍制约着趋势性机会的出现。
盘面的变化跟去年924行情有着本质的区别,一是指数涨幅和量能的变化远没有924猛,二是个股行情和市场赚钱效应远没924那么强。当然我们更希望市场以一种温和缓慢的方式上涨,一步一个脚印,市场筹码得到充分的交换之后,不至于再走回头路。这样跟监管的预期是相吻合。对于监管而言,想让市场真正上涨不容易,但想抑制市场上涨速度则易如反掌。 所以我们不要冲动。当然市场整体涨幅并不大,我们只要不去过度追涨高位的品种,没必要对3500点心存恐惧,即便指数再次回到3500点的下方,也是情理之中的,许多低位绩优品种根本不需要担心。看大势赚大钱,如果只注重短线的变化,其实也很难赚钱,许多个股不涨不跌,如果你反复追高,套你没商量,你很容易被沪指的大幅波动所迷惑,充分理解盘面的变化,才能坚定信心,抛弃之前被市场反复折磨的固有思维。
第一:权重股独舞,题材股何时登台?
今日早盘,银行股的再度冲高成为沪指维稳的主力。这一现象与证券板块的“高开低走”形成鲜明对比——券商虽有业绩预增和政策预期的支撑,但早盘冲高后迅速回落,透露出资金对短期涨幅的谨慎。
当前权重股占优的核心逻辑在于两大“安全垫”:
低估值防御性:银行板块市盈率仅5倍左右,叠加高股息属性,成为险资等长线资金的避风港;对于散户而言,看看就行了,真正参与的人并不多。
政策托底预期:科创板新政和金融对外开放(如债券通优化)释放制度红利,强化了金融板块的配置价值。
但权重独舞的格局难以长期持续。从历史经验看,市场往往需要更多热点承接资金。当前稀土、电力的接力上涨已初现“权重搭台、周期唱戏”的苗头,若后续中报业绩超预期的科技成长股(如半导体、创新药)能打破“估值魔咒”,风格切换或水到渠成。
第二:热点的冰与火之歌,3500点是起点还是终点?
周期狂欢的逻辑链:
稀土永磁板块近期持续大涨, 北方稀土 、 包钢股份等龙头大涨,直接驱动因素是三季度精矿定价上调19%,折射出新能源车、风电需求回暖的长期趋势;
电力板块受“高温保供+煤电联营改革”催化, 湖南白银 、 京运通 等标的涨停,隐含了夏季用电高峰与绿电转型的双重叙事;
“反内卷”研究热潮从概念走向实质,钢铁、有色等行业的供给侧优化预期升温,产业集中度提升利好头部企业。
3500点的攻坚战:
尽管沪指站稳3500点,但技术面压力不容小觑。上方3647点的“天量巨阴”线(对应2024年10月8日)仍需至少2万亿元量能才能有效突破。当前市场的矛盾在于:
乐观派认为,经济数据回暖(6月进出口增速转正)、政策红利释放(科创板分层改革)构成支撑;
谨慎派则警示,主力资金持续净流出反映机构对短期风险的回避,且AI等高位板块的调整尚未结束。
投资者的应对之策:
仓位控制:在指数冲关阶段保持5-7成灵活仓位;
错峰布局:优先关注中报预增且估值合理的周期股(如稀土、铜加工)、政策受益的科创成长股;
警惕流动性陷阱:回避成交额连续萎缩的题材股。
第三:行情推演与战略选择
震荡慢牛的底层逻辑:
东方财富 陈果提出的“渐进式复苏”判断正在被市场验证:
盈利维度:中报季来临,煤炭、电力等周期行业的业绩确定性高于科技股;
资金维度:险资加大权益配置、居民存款搬家构成增量,但新发基金“解套离场”压力形成对冲;
政策维度:科创板分层机制引导资金向硬科技倾斜,与“反内卷”政策形成共振4。
重点布局方向:
高景气周期品:稀土(涨价+新能源需求)、铜(全球补库存)、电力(夏季保供+绿电转型);
科创成长先锋:半导体设备(国产替代加速)、创新药(FDA审批回暖)、军工电子(订单放量);
困境反转线索:地产链(政策宽松预期)、航运(全球贸易复苏)。
市场的每一次震荡都是认知的试金石。当指数站上3500点时,切忌被“4000点幻象”蒙蔽双眼——历史反复证明,牛市从来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,而是企业盈利、流动性和政策环境的共振结果。当下的A股,更像是一位负重前行的马拉松选手:既要消化过去三年的估值泡沫,又要迎接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挑战。
对普通投资者而言,坚守能力圈比追逐热点更重要。如果你擅长周期股,就深耕供给侧逻辑;如果你偏好成长股,就耐心等待科技创新的“第二曲线”。记住,投资不是与市场博弈,而是与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和解。当别人高喊“满仓干”时,你要问自己:我的持仓能否经得起三个月调整?当市场陷入悲观时,你要看到政策底带来的确定性机会。
最后送上一句巴菲特的忠告:“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。”在3500点的十字路口,愿每位投资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清醒与从容。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